紅曲酒介紹

紅曲酒是利用紅曲釀造的米酒,臺灣稱紅露酒,古稱紅老酒,是我國的特產酒種。史學家一般認為,紅曲在距今千余年的東漢就作為美食珍品而存在,但由于紅曲制造工藝的復雜與神秘,直到宋朝,紅曲酒的釀造才開始在民間普及,并且主要分布在浙江、福建、江蘇、江西等地。之后,紅曲在隋唐時期傳播到朝鮮、日本、泰國和印尼等亞洲諸國。感嘆于匠心獨具的紅曲制造工藝,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盛贊紅曲“乃窺造化之巧者”。

自宋朝以來,紅曲酒逐漸在諸多文學作品中出現,如北宋胡佰的《苕溪漁隱叢話》,李之儀《姑溪居士集》,莊綽的《雞肋編》,以及南宋阮閱的《江西詩征》中均記載了紅曲美酒或美食;蘇軾也賦有“夜傾閩酒赤如丹”和“有興欲傾紅曲酒”等詩句,充分證明紅曲所釀的美酒與美食在民間受歡迎的情況。元朝以后,紅曲不僅用于釀酒,還用于很多食品的烹飪調味、著色和保鮮。

中醫很早就發現了紅曲和紅曲酒的醫療保健功效,元朝吳瑞所著《日用本草》稱“紅曲釀酒,破血行藥勢”;同時代的飲膳太醫忽思慧在《飲膳正要》中說“紅曲味甘、平,無毒,健脾、益氣、溫中”;其后,朱丹溪在《本草衍義補遺》中記載“紅曲,活血消食,健脾燥胃,治赤白痢,下水谷,陳久者良”;汪昂在《本草備要》中記載“入營而破血,燥胃消食,活血和血。治赤白下痢,跌打損傷”;《醫林纂要》中說,紅曲“解生冷物毒;《本草經疏》也指出,“紅曲,消食健脾胃與神曲相同,而活血和傷惟紅曲為能,故治血痢尤為要藥”;明朝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:“紅曲主治消食活血,健脾燥胃。治赤白痢,下水谷。釀酒破血行藥勢,殺山嵐瘴氣,治打撲傷損,治女人血氣痛及產后惡血不盡”。南京中醫藥大學編撰的《中藥大辭典》將紅曲的主要功效歸納為:主治“活血化瘀,健脾消食。治產后惡露不凈,瘀滯腹痛,食積飽脹,赤白下痢,跌打損傷”。此外,臺灣民間還用紅曲來治小孩和老人夜尿及輕微氣喘,功效極為良好。

現代科學研究證實,紅曲產品不僅含有極為豐富的酵素,還含有許多生理活性物質,如莫納考林K,γ-氨基丁酸,麥角固醇、葡萄糖胺、不飽和脂肪酸,Dimerumic acid,活性多糖、天然色素、類黃酮等成分,紅曲的降血脂、降血壓、降血糖、抗腫瘤、抑制膽固醇的吸收、治療骨質疏松、抗氧化等多種功能被臨床實驗、細胞實驗和動物實驗所證實。2001年,國家衛生部發文批準紅曲霉(紅曲酒的主要生產菌)可用于生產保健食品,將紅曲與冬蟲夏草、靈芝并列為不可多得的真菌類保健用品。目前,紅曲霉菌的保健功效是國際醫學界頗受重視的研究課題,紅曲產品也早已走出國門,在美國、歐洲、日本、韓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受到廣泛歡迎。

長期、適量飲用紅曲酒還具有以下益處:

1)降脂減肥:紅曲能抑制腸道對脂肪和膽固醇的吸收,抑制肝臟中膽固醇的合成,降低甘油三酯,提高高密度脂蛋白,降低低密度脂蛋白;加快體內脂肪的代謝,縮小脂肪細胞的體積,抑制脂肪在肝臟和腹部的堆積,防止脂肪肝;

2)降壓安神:紅曲酒富含γ-氨基丁酸,可以降低血壓,調節腦血管,促使腦細胞活動旺盛和恢復腦細胞功能、治療癲癇,調節心律失常,減輕慢性疾病如關節炎的疼痛;

3)降糖解毒:紅曲產生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劑,可減緩消化道對淀粉的消化和吸收,防止餐后血糖的快速升高;紅曲可改善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,激活自身的免疫系統,減輕炎癥級聯反應,緩解持續高血糖和長期代謝紊亂所導致的器官損害及功能衰竭。

4)護肝護肺:紅曲能協助肝臟解除環境導致的化學毒素,抑制肝臟纖維化;減少炎癥細胞入侵肺組織,減少肺內黏液細胞增生,減緩過敏性氣管炎;改善煙霧對肺泡和支氣管造成的肺損傷。

5)防癌抗菌:抑制腫瘤細胞的侵襲、生長和增殖,促使肝癌細胞凋亡;抑制革蘭氏陽性細菌、白色念珠菌和真菌等在體內的擴散和生長。

6)防氧化抗衰老:紅曲酒含有多種天然色素(紅色素、黃色素和橙色素)和豐富的紅曲酵素,可以清掃人體內的過氧化物和氧自由基,保護健康細胞免受不利環境引發的DNA損傷,能增強抵抗力,防衰老;